队伍结构与素质介绍
师资队伍整体情况
本课程经过近20年的发展,形成了目前知识结构和年龄结构合理、力量雄厚的师资队伍。现整个教学队伍由11位教师组成,其中教授(博导)4人,教授6人,副教授1人,高级工程师2人,讲师2人。有博士学位7人,有硕士学位3人。年龄分布:50岁3人, 45~50岁3人,40~45岁3人,35岁以下2人,教师与学生比例为1:20。

电子科技大学试验设计方法课程组除5名主讲教师以外,每年挑选2-3名青年教师或研究生参与助教工作,与主讲教师一起共同开展课程教学工作。每届学生约60人,师生比在1:20以内。课程组中36%(4名)的教师具有海外进修、学习或工作经历,留学国家包括:美国、英国、德国、俄罗斯、日本、韩国与意大利。综上所述,课程组教师均长期从事本课程教学和相关教学、学术研究;高级职称占80%, 且有1位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及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位为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和后备人选,1名为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入选者;中、青教师占80%以上,具有博士学位的比例为64%,形成了一支知识结构、年龄结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等方面配备合理的教学团队。课程主持人何为教授,长期从事基础课教学,是该门课程的开拓者,先后出版了《优化试验设计法及其在化学中的应用》教材的第一版(1994)和第二版(2004),保证了《试验设计方法课程》教材的先进性。曾获得电子科技大学最受学生欢迎的基础课教学一等奖和教学质量优秀主讲教师称号。中科院“百人计划”入选者刘孝波教授,2005作为人才引进到我院,讲授《高分子材料化学》、《试验设计方法》课程。薛卫东教授、唐先忠教授、扬长生高工长期从事基础课教学,都获得校教学质量优秀主讲教师称号。胡文成教授和王守绪讲师获得电子科技大学优秀青年教师称号。随着《试验设计方法》课程向生命科学学院、自动化工程学院相关专业的普及,分层次、分结构的教学队伍已经形成。

◇教师队伍结构
1、职称结构
教 授 副教授高工讲师
6(55%)(其中博导4人) 1(9%)2(18%)2(18%)

2、学历结构                       3、年龄结构
学历人数所占比例
博士764%
在职博士00%
硕士327%
本科19%
年龄人数所占比例
50以上327%
45-50327%
40-45327%
35以下218%

4、学缘结构
11位教师本科分别毕业于"四川大学"、"四川师范大学"、"西北大学"、"电子科技大学"、"吉林大学"等5所大学;并分别在"重庆大学"、"电子科技大学"、"华东工业学院"、"四川大学"等学校取得了硕士和博士学位;2位教师分别在"韩国KTST"、"电子科技大学"做博士后学习;3位教师留过学(在国外半年以上)。

5、师资配置情况
师资配置为1:20的师生比。

◇人员构成
教师姓名 性别 年龄 职称 学位 在教学中承担的工作
何    为 52 教授、博导 硕士 课程负责人、教学大纲制定、理论课主讲
薛卫东 46 教授 博士主讲教师、指导青年教师
唐    斌 28 讲师 博士主讲教师、网页建设
胡文成 42 教授 博士主讲教师、网页建设
王守绪 46 副教授 硕士教学辅导,学生实验指导
杨长生 60 高级工程师 学士实验教师,课程设计实验
唐先忠 46 教授、博导 博士实验教师
刘孝波 44 教授、博导 博士实验教师,课程设计实验
李元勋 30 讲师 博士教学辅导,学生实验指导
何波 41 高工 硕士外聘实践教学教师,指导学生实验和生产工艺


师资培养
1. 近五年培养青年教师的措施与方法
(1)坚持青年教师试讲制度,对青年教师试讲中反映出来的问题,有针对性的加以指导解决。坚持每年至少两次教研活动,探讨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通过物色、培养、试讲环节适时选拔吸收优秀青年教师加入《试验设计方法》课程组,通过资格评估制度,严把新任课的青年教师的教学质量关,在保证教学水平的同时,确保教师队伍中有一定的青年教师的比例。
(2)实行专家指导制度,由教学质量小组对青年教师进行逐个分析,组织他们听经验丰富的教师的观摩课,并进行分析、点评,帮助青年教师站稳讲台,努力提高教学水平,鼓励在教改中做出成绩。对于加入本课程组不满两年的青年教师配备指导教师,通过经验丰富的教师对口指导,定期听课,定期开展教学方法讨论,促进青年教师教学能力与水平的提高。
(3)鼓励青年教师深造,要求他们争取获得博士学位,使师资队伍实现可持续发展。本课程组特别注重培养与引进人才,进一步优化课程组学缘结构、学历结构。
(4)鼓励青年教师不能只局限于1门课程的教学,优化知识结构。课程组的青年教师除承担《试验设计方法》课程的教学工作外,还承担其他1~2门课程的教学或助教工作,这样可以促进不同课程组的教师之间教学经验的交流,取长补短,互相加强,同时也获得一定的辐射效果。
(5)坚持教学与科研相结合,要求青年教师教学科研并重发展,鼓励并组织青年教师争取科研课题,增强教学的后劲。目前课程组全部青年教师均加入到了方向明确的科研学术团队,并由团队负责人负责培养,为每位青年教师安排课程相关的科研课题,培养和提高他们的科学实验能力。安排青年教师参加综合性实验、创新实验的设计,及参与对学生的实验指导。
(6)鼓励教师参加国内外学术交流。每年至少安排1~2名教师参加全国、省市等各级化学专业教学研讨会,了解新动向、新情况,加强与兄弟院校的交流。每年课程负责教授至少要在课程组作1~2次,优化试验设计方法发展动态的学术报告。以拓展学术视野,提高学术水平。
(7)积极组织青年教师参加教改活动,承担教改项目。近五年来,大多数青年教师承担了学校品牌专业、精品课程、实验示范中心和教材的建设任务。
(8)注重青年教师严谨教风、科学工作作风及实事求是工作态度的培养。帮助他们端正教育思想,促使他们形成并坚持传授知识、发展智力与培养能力相统一的原则。

2. 近五年培养青年教师的成效
(1)通过对青年教师实行对口导师制培养,有多名青年教师的教学水平有明显的提高,得到了教学质量评估小组与学生的肯定。其中胡文成、王守绪获得校优秀青年教师称号。李元勋成为本课程实验和课程设计指导的骨干教师,唐斌也成为了本课程的主讲教师之一。
(2)本课程组在课程建设中,以解决问题为出发点,平均每年开展了10余次的各类教研活动,进行了教学内容讨论、实验设计与教学方法交流。
(3)近5年课程组培养青年教师3人,胡文成、唐斌和李元勋三人顺利的完成了博士学位学习任务,并取得博士学位;胡文成2007年晋升为教授。

Copyright©2006-2025 电子科技大学材料与能源学院 All Rights Reserved